亲爱的用户,你好:为了提升您的访问速度,我们根据您的IP地址,为您推荐直接浏览Dealmoon中文站。
请选择:
继续浏览中文站 浏览英文站
爱读书的黛西
爱读书的黛西
关注
爱读书的黛西 8
3 关注 269 粉丝 759 被喜欢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都爱的奇书

就是这本小说《平面国》!私以为字幕组翻译为《平地》有些不妥 豆瓣9.1分,我愿意称之为一生必读的“奇书” 一般来说,谢尔顿推荐的一般人都看不懂,但这本是个例外。完全不用被封面的“多维空间”“科幻”“宇宙真相”等看似数学概念吓住,它没有高深的数理知识,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的书。全书只讲了一件事:如果世界是2维平面的,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小说只有153页,我读了足足一周,因为每句话都过分精彩。虽然是100多年前的作品,经典就是经典,想象力和逻辑全程在线。作者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简单的字句都是高级的讽刺。看了两页就直呼过瘾!同时也感慨万千——100多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问题竟然没啥改变! 在这个世界里,女人都是线段。男人都是N边型,等边越多,等级越高。最高级的最高统治者是圆(可以想象成无数等边无限趋近于圆)。这个世界有我们熟悉的味道:女性不平等,平民被统治阶层假惺惺的“恩典”玩弄,如同被温水煮着的青蛙,孜孜不倦地爬着社会阶层的阶梯。三维世界的真相掌握在权贵阶层,其他所有的人都囿于眼界,对高维世界的存在毫不知情,也无法想象。 看完之后大受震撼。生活在3维世界的我们,社会等级,家庭结构,政治经济等等,在4维世界的生物眼里,一定很有意思吧 分享两则有意思的片段: 平面国对待女人手段十分高明:在与妇女打交道的时候 , 我们谈论‘爱’‘责任’‘正确’‘错误’‘怜悯’‘希望’以及其他一些非理性的情感概念;其实我们深知,这些概念根本就不存在,发明这些虚构的词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控制女性过剩的感情。”在男人与男人打交道时他们有一套截然不同的词汇表——“‘爱她们’意味着‘希望从她们那里得到好处’;‘责任’意味着‘必须这么做’或者‘只有这么做才合适’ 统治阶层如何防止暴乱:通过明智地利用自然法则,多边形阶级和圆形阶级几乎总能将暴乱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他们懂得利用人类心中的那既无法压抑,也没有边际的希望之火。”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4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你掉入消费陷阱了吗?

如果无聊的时候只有买买买能让你快乐 你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豆瓣🌟🌟🌟🌟 它讲述了美国消费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听起来是不是很枯燥?其实完全不是!作者深入浅出,完全就像在读故事。过程中感觉无数次被打脸- 糟糕!我还是中了这个世界精心设计的圈套🌝 读书笔记和架构在第二页。主要说说我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 我们真的太容易被商家带节奏了。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弱点从来都没有变过。商家们想出层出不穷的新花招,目的只有一个:生产消费者,而不是生产商品。 1. 为什么消费主义得以在人们的心里埋下种子生根?简单来讲就是“现代人太无聊了”。那些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的人必须从花钱方面得到满足。美国早在1900年之前就刮起消费主义之风。刚开始自然受到很多阻力。于是1901-1904年,出现了简朴生活运动,美国城市中产阶级觉得它“具有信仰和时尚的双重身份”。乡村住宅和质朴风格成为富人的追求,于是他们消费带有“less is more”设计感的物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真正的简朴生活,难道不应该是不买?我们的文明激发了很多需求,却很少有人想起纯粹的休息或者自然的治愈能力 2. 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源远流长。一本记事本加点设计就变成贵N倍的手账。家常菜做小分量装进大盘子可能就成了米其林。商人很早就意识到,设计对大规模生产的成功非常重要。很多物品的外表和形状,而不是其内在结构或功能,为商业利润提供了最大保障。盲盒的未知新奇感,橱窗展示的灯光,玻璃,色彩,无一不在刺激着大众的神经。 对商科感兴趣的朋友们,这本书还有个附赠福利——侧面强推了”读商科还是得来美国“。我当年来读营销专业,却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觉得美国教育最好,来就是了。现在才知道这门学科在美国早在1920年前就已经存在,国内今日还在照本宣科读营销理论,美国早就开始教授如何联动设计,分销,渠道等等操盘消费者的心理了。刚来纽约时,我觉得时代广场脏乱差,34街那家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梅西百货也不过如此,比不上国内北上广任何一家购物中心气派。读完这本书,我才对美国人的商业头脑活络程度充满respect。早在1900年,美国大众的消费就已经不再局限于为了基本需求,而转向为了欲望而消费了。难以想象,彼时中国还在清朝光绪年间啊🤔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如果你在战争年代上学

这是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录,他口述了20-40年代的读书往事。连天炮火下的一方书桌,宛如丰富永恒的宇宙。着实让坐在现代化教室里心不在焉只思考着“下课吃什么”的我们汗颜。 它不是历史书,它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何老犀利点评了我们在语文课历史书里盲目崇拜的名人。很难在别处听到人说“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也难在别处知晓冯友兰原来名声如此不堪。大笑吃瓜的同时,我动容于这批中国最早期的知识分子对真理对生活的满腔热忱。 全书看似结构松散讲故事,但贯穿其中的是自由和幸福两大主题。 🌟关于自由🌟 西南联大成了中国史上阵容最豪华的大学。为何最恶劣的条件是知识分子的乐土?因为“自由”。藏书随意借阅,上课自由旁听,同学间辩论从不上纲上线,思维的撞击才是保持头脑活力的唯一途径!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读书——自由之风劲吹不是象牙塔的专属,是自己可以创造的环境。一间书房远比学区房重要的多。 ❤️关于幸福❤️ 我曾想当然地以为战争时代没人会感到幸福,但何老改变了我。他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当生活已经到谷底的时候,人们反而乐观起来。情况不会更糟,光明快来了。 而在尽享和平和物质文明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自己幸福。没有了战争这个统一的敌人,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更近更局部的社会问题。我们愤怒抱怨,觉得社会在倒退,却忘了这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个人层面来看,曾经获得美好未来的途径很简单——考上好大学就行了。但现在,打工人哪怕996也只能勉强维系物质的体面,再也没有充盈精神的精力。疲于经营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幸福感能有多少呢? 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读书——这里有更永恒更无限的东西,没有奋力的“追”和“求”,它予我内心宁静和幸福。 “生命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最重要,这是一个选择”。与君共勉。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5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2021再不读它就晚了|硅谷科技热点大汇总

在西雅图机场书店一眼就看到它——哈佛商业评论新出的《The Year in Tech, 2021》整本书延续了HBR一贯的风格,脉络清晰,简洁详尽,平实易懂。每章后面还贴心地总结了重点,它解析了科技界的最新热点,一个下午读完,仿佛参加了一场硅谷大佬的座谈会,酣畅淋漓! 它选取的都是硅谷人挂在嘴边的话题:语音助手正在改变购买习惯,零售业应该投资应用增强现实(AR)吗?用AI招聘管理人才靠谱吗?区块链的5种应用项目?5G会带来什么样的破坏性创新?人体生物学电可以用于用户行为研究?可穿戴设备为啥让我们更没隐私?年轻人开始反社交媒体了?大数据下隐私权为啥尴尬?如果网络黑客攻击了一个城市的电力系统怎么办?初创公司怎么躲过躲过科技巨头的竞争或收购? 其中“用AI招聘管理人才”这章节我觉得尤其有意思。作为求职者,你能想象以后自己的简历被AI算法筛选打分吗?你觉得公平吗?作为招聘经理,AI意在消除招聘的偏见和个人喜好,能更高效地筛选出和职位更匹配的人才。但AI真的能做到公平吗?假设我们定制一个模型去招聘一个营销经理,招聘专家首先要选择一些优秀的营销经理的资料,让模型进行”小样本学习“。如果在“小样本学习“阶段,招聘专家选择资料的时候自己就带有偏见呢?那AI模型拟合得再好,也是放大了招聘偏见。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反驳理由:消除AI的偏见并不容易,但远远比消除人类自己的偏见容易。是啊,人类特别擅长学习,但极难Unlearn(即抛弃自己所学会的东西)发散一下思维,当AI踏入”人“这个领域时,应用场景远远大于招聘。当大家看《非诚勿扰》的”智推女嘉宾“时,你觉得好笑还是觉得大有潜力呢? 拿着这本书去Palo Alto的咖啡馆坐一坐,一定有同道中人来聊天吧😃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社交媒体想火必读|4本书教你“讲故事”

在社交媒体偶然火一次不算难,难得是涨粉和持续性火。秘诀是什么?学会讲故事。个人号如此,公司品牌也一样。 作为研究生才来美国的Marketing学生,刚入职场时,我对任何和“讲品牌故事”相关的工作都敬而远之,自觉作为一个外国人,跨越不了文化鸿沟。实际上,越往上走越意识到,躲避品牌话题只会让我远离营销圈核心。更何况讲故事是全世界通用策略(因为人类的心理共通),它绝不是写文案,也无关文化和语言。 为了恶补如何”讲故事“,最近看了这4本书,深感这才是营销学的要义。分享给大家(建议按照1-4的顺序搭建体系) 1⃣️Storynomics: Story-Driven Marketing in the Post-Advertising World 中文译名《故事经济学》来自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豆瓣7.2分。推荐先读这本是因为它如教科书般详尽。它从源头解析了为何买买买的营销术语不再管用。在消费者普遍厌恶广告的今天,为何“讲故事”才是王道,以及根据不同的商业模式,怎样讲故事。罗伯特不愧是编剧,这本书分析了大量品牌案例,可读性一流 2⃣️Stories That Stick: How Storytelling Can Captivate Customers, Influence Audiences, and Transform Your Business。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籍。 它比《故事经济学》更进一步,还很可贵地跳出了营销圈子,谈及了如何用故事建立领导力。我尤其喜欢的第2部分的四种故事类型:品牌价值的故事,创始人故事,公司使命故事,和顾客故事。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所有商业故事,无外乎这四种。 3⃣️Building A Story Brand。前两部谈的都是底层思维,终于到实战了。这是这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实用性满分,归于案头书籍。它系统介绍了一套讲故事框架,荣登华尔街日报畅销榜首位。框架见图6(配套模板在本书官网上也可以下载) 4⃣️The End of Marketing: Humanizing Your Brand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and AI 这本书名字十分宏伟,实际上只讲了一点: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品牌营销力。这本书适合想了解社交媒体运营的朋友阅读。对于互联网老手过于浅显。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9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高考没考好也没啥大不了

高考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查分的记忆很清晰。18岁的夏日黄昏,我躲在阳台上按着扑通通的心脏听着答录机不疾不徐宣告命运。我从来都不是大考型选手,高考也一样。我依然进了一所不错的985,但难忘当时的失望。 多年后回头看,当年的不甘心甚至高考本身都只是人生的小石子。昨天刚看完细谷功的《高维度思考法》,更觉醍醐灌顶。这是一本我恨不得每一页都写笔记的小书,很想把它分享给所有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朋友们。 这本书分4部分,思维导图见图二。 对于经历了12年应试教育的我,这本书的启发尤其深刻。它回答了“为什么高考成功和人生成功画不上等号”。简单来说,这两者不在一个维度,所需要的思维有本质的差别 1⃣️学校教的都是已知的已知,而人生遇到的问题远比它丰富广阔的多。我们遇到的问题分为3类: ⭐️问题和答案都已知,即既有的经验和知识,例如高考试卷和公司日常工作。任何人用同样做法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问题已知而答案未知,即狭义的“解决问题”,例如上手一个前途未卜的新项目 ⭐️连问题都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答案),即发现问题的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常常诞生于对该领域的探索 我们或许不擅长用已知的做法回答试卷上已知的问题,但不代表我们不能解决后面两种情况。事实上,高考之后,我们很少遇到有标准答案的人生问题,一切都是半开放或者全开放,问题和答案没有边界 2⃣️应试教育让我们习惯用定理公理解决问题,而严格意义上,它们是事实不是知识。知识是事实+解释的快照,即历史长河中某一时间点我们对某事实的理解。因此,知识和任何照片一样,都会变得陈旧,而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因此我们要学会unlearn,即有意识地抛弃已知的知识,不断追逐新思想 3⃣️大多数人毕生都在“解决问题”,而无法提高维度,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想法。高考数学得高分不等于数学好。前者说明建立了高效的答题“封闭体系”,能在短期内完成某件事(取得高分)。“拥有固定体系的人完成速度更快”这一规律在此适用。而学神,例如韦神,是在研究“已知的未知”,构筑的是“边界未被明确定义的开放体系”。 昨天和美国朋友聊天,一路好学生的他自嘲自己只是book smart,至今只能给别人打工。而擅长发现问题的哥哥闯荡社会,靠着street smart 早已财富自由。 高考完,人生的大考才拉开帷幕。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旅行不止是拍照打卡|在夏威夷和世界观对话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说是探索未知,知晓世界的丰富,并且学会拥抱意外。这几天在夏威夷大岛旅行,读完了这本内容极其风趣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不愧是豆瓣9分-大概所有人都会爱上这无可救药的英式幽默。它记录了作者深入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田野工作的经历,写活了“人在囧途”和多瓦悠人的奇闻轶事。它是一本人类学启蒙读物,也是一本旅行手记。在我心里,理想的旅行就应该像天真的人类学家,不是拍照打卡,而是一次与世界观的对话。很感动这次夏威夷之行让我离理想更近了一步。分享几点感悟: 1⃣️敬畏自然:置身于火山国家公园的黑色熔岩,你能真切感受到万物的毁灭就在一瞬间。它和鸟语花香的度假村形成鲜明对比,让回到现实我更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些小事则带来无限满足。自来水,电力真是神奇。同时间我染上怪癖,百般不舍丢掉空瓶子和纸袋,它们在西非洲可是珍贵之物” 2⃣️拥抱多样文化:特别感动于夏威夷保存着原始的异文化。头戴花环说着Aloha,在土著遗址游走,我早已忘记了这还是美国。相似地,作者历经万难就是为了研究多瓦悠人整个象征体系的奥秘所在”割礼“,记录原始而高贵的异文化,是“因为一个族群如果失去认同,最令人类学家扼腕的是世界失去了某一种特殊“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民族数千年互动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消失也代表人类可能性的萎缩” 3⃣️学会随遇而安:作者遇到太多突发情况- 在海关被扯皮,车里坏在半路,跨国银行的汇票不知被寄到何处......“一种冷静的宿命情绪降临我心。事情该拖多长,就得拖多长,担心也没用。田野工作者的特征包括心情要能随时换挡”。夏威夷旅途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我们驱车数小时到达国王谷,却突降大雨难以领略山谷美貌时,当我们在Two Steps因为浪太大没法下海时,当我们遗憾于看不到火山岩浆入海时,不妨换个心态——我们看到的也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另一面,坦然接受自然的馈赠,学会与自己的期望和解,才是人生的要义 4⃣️拨开云雾的喜悦。当作者假设的“小米生长与女性生育模型“被证实时,他狂喜:”数个月的生病,孤寂与乏味,统统值回票价“ 。在夏威夷也一样。刚到前两天,我尽可能地去看去听,构想一些假设。为啥夏威夷男洗手间标的是Kane,女洗手间是Wahine?和夏威夷神话有关吗?之后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我永远能获得远超走马观花的喜悦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6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职场presentation经验&好书分享

不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但凡要做一点公开讲话,比如工作演说,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TED演讲的力量》⭐️豆瓣8.1分的演讲圣经⭐️ 这本书讲的是公共演讲,和职场演说有一定区别(比如苹果发布会风格一定不适合我们来做月度业绩报告会)但很多策略都共通,比如本书对“演讲稿背还是不背”的回答。这些年我平均每周都要做2-3次presentation,读到它才总算发现自己摸索的经验有了理论支撑!特别有共鸣的几点: 1. 不论背不背稿子,排练都是必须的!认真对待每一次公共发言的机会,把它看做是你的个人品牌的展示会。“别偷懒,不排练的演说,还不如不讲。正如文中所说,“要事先排练你的即兴讲话” 2. 要不要准备演讲稿?稿子背还是不背? ⭐️大多数人需要准备演讲稿,但不一定要一字不差地写下来 ⭐️要不背诵到“超我”境界,要么只记结构和关键段落,临场边思考边说。最灾难的就是背的一般流利,临场一紧张讲到一半忘了。“超我”境界听起来玄乎,但有一个很简单的自测办法:如果你能在演讲的同时能完成另一件费精力的事情,就达到了。你能在做菜的时候流利背出稿子吗?你能边听着电视背景音边背诵吗?如果不能,要么继续背,要么索性采取第二种策略 🤗我极赞同第二种做法,它尤其适合做职场演说。因为- 1)要达到超我境界,一场18分钟的演讲至少需要5-6小时的记忆时间,一天一小时,持续1个星期。如果没有这么多时间,就别尝试这种方法。职场人演讲前赶着改PPT都火烧眉毛,提前7天定稿每天背1小时太不实际 2)职场演说的听众经常会打断你问问题。我的领导们经常在最前面的那张executive summary花费50%的会议时间。我所设想的演说节奏通常不会实现。一旦节奏被调整,很多人就会阵脚大乱开始结巴。因此,把握好幻灯片之间的逻辑承接,远比背诵全稿灵活得多 3)能与人们分享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声调是传递激情的重要工具,能帮助你让声音进入听众的头脑。未达到“超我”境界的背诵,通常都缺少语调的变化,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轻重缓急,一听就知道是背出来的 4)这是持续提升演讲能力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总有一天,只需排练数小时,你就能满怀信心地站上台,边思考主题,边找到表达思想的最佳语句。新鲜,生动,真实地表现你自己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别被全职工作绑架|你还有很多事可以干

研究生毕业我留在纽约工作。商科在北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所以我格外珍惜当时的机会。彼时公司动荡,我每天都如同惊弓之鸟,日夜不停地围着工作转,不出几个月就焦虑爆表。 相比之下,美国同事就潇洒多了,走的时候都耸耸肩安慰我: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读了这本《零工经济》,才发觉自己当时深陷“员工心态”而不知。这本豆瓣7分的书半天就可以翻完。中心思想很明了:一辈子做一份全职工作,按照预先确定的职业阶梯往上爬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见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完全有机会做斜杠青年,成为价值和收入的真正主人。 任何正996的朋友都应该看一看,它讲了做斜杠青年的好处和怎么做,更揭示了底层思维:你是你生活的主人,一份全职工作不是你的全部。谈谈我特别有感触的几点: 1⃣️工作保障是不存在的。永远要提前制定退出策略。退出策略是初创企业拉投资的时候必须写明的:投资人会怎么脱手?是10年内上市还是被收购?投资人视角在这里一样适用:你的时间就是资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如何从中退出。我们不愿意想退出策略,因为我们天生怯懦,难以直面不确定的后果。被“企业忠诚”洗脑是可怕的,想好后路才是对自己负责 2⃣️给自己留白。抱怨忙碌的人几乎总是把忙碌强加给自己。忙碌来自于自己的野心或焦虑。这种非正常的兴奋状态不是生活的必要条件,它是在我们默许着自己选择的。当看到我半夜11点还在发邮件时,我老板严肃地要求我休假,还建议我严格分开工作和生活:一是创造物理界限,在家上班时用一扇门隔开工作和生活区;二是创造时间界限,早上9点前把工作消息全部静音不要打开电脑。只有创造空白时间,你才能和自己对话,单纯地体验和思考你当下的状态以及你将来可能达到的状态 3⃣️跳出本职工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广泛的人脉和新机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是给予和求助。很多职场新人总担忧自己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帮忙的地方。研一实习时,一位副总裁正在出版一本书,而我正好学过排版设计,于是就帮她做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就是这样小小的帮助,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不仅在我找工作时写了无数封推荐信,她还正巧是靳羽西的好友,带着我一同去靳羽西的纽约豪宅和她共进午餐,这段经历也成了我纽约记忆的亮点。在合适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这类帮助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肯定能找到提供帮助的方法 ❤️关注我一直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2年前

请硬朗地去战斗罢|我最喜爱的台湾文学

我们知道白先勇,王安忆,蒋勋,许知远,却很少知道影响他们的陈映真。这本豆瓣9.2分《赵南栋》很小众,却给了我一次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最著名的《赵南栋》《山路》《铃铛花》《忠孝公园》等七部中短篇小说作品。 对于不熟悉台湾背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有两种读法:一是按顺序读,你一定会猜想人物身世社会背景,7篇读罢,字里行间或明或暗的线索会带你完成整个拼图。二是先翻到最后读陈映真创作历程,而后回到小说,在历史的烟尘中找寻陈先生自己的影子。艺术来自于生活,最激荡的历史,最深切的光荣和痛苦,都被陈映真温暖而有力的文字推到你面前,这是一本放不下的小说。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放的是Viva la vida的大提琴伴奏。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不曾学到的故事,终于在7组人物的悲欢离合中踩着悲怆而积极的鼓点在眼前重演。躲入山林的高东茂老师,以漫漫一生赎罪的蔡千惠,从激荡年代幸存却迷失在灯红酒绿里的赵南栋,不知道自己算是哪国人的老兵林标......那个原本快湮灭在时代枪炮里的对理想的坚守和人性的挣扎,在这本书里被淬炼被呈现。随着陈先生敏感怅然诗意的笔触,我们凝视苍凉的历史,探讨复杂的人性,心惊胆战而一往情深。 合上书,正巧换到现场版Viva la vida。当Coldplay唱到“Never an honest word. But that was when I ruled the world”。和歌里悲怆于听不到忠言逆耳的路易十六相比,有陈映真的我们真幸运。能听到他不疾不徐温情坚定地说:请硬朗地去战斗罢。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硅谷大佬都读啥?影响CEO的战略书

很多人都头疼和大老板聊天没有素材,今天就来分享一本流行于硅谷高管的战略书《Strategy Beyond the Hockey Stick》中文版《突破现实的困境》它在国内似乎很小众,却实实在在是本宝藏书。和大佬们聊聊它,你不仅在领导面前塑造了善于思考的形象,还能更贴近公司战略动向。作者来自麦肯锡,书不枯燥,可读性一流。 💥你是否好奇老板口中不离的战略到底是怎么来的?神秘的战略会议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告诉你真相。英文书名中的Hockey Stick是曲棍球杆。作者用它比喻企业走势(见图3)其实耐克的logo也是这形状。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第一年我们的战略需要投入,营收会下降,但之后业绩就会直冲云霄。但现实很骨感:战略制定中内部视角+人际因素作祟,年复一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图中毛茸茸的后背。 1⃣️内部视角:如果我们订下年度增长5%的目标,而实际上全国经济利润增加了20%呢?我们输了——战略是和全世界的对抗,不是和去年的自己比,也不是和行业竞争对手比。保守的内部视角让太多企业逐渐下挪到经济曲线的底端 2⃣️人际因素。经理们的真正想法都在ppt背后“我只能承诺我觉得达到的目标”“长远目标是老板该关心的,我糊过眼前这几年就行了”“就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战略,你们不相信就算了”“光景好是因为我做的对,不好是因为大环境不好”。 这些因素让企业变革十分艰难:就像挪动一只章鱼,它的一只触手挪向一块石头,其他的触角还紧紧吸在原地 💥对于真正关心企业未来的人来说,怎么往经济曲线上端挪动,避免毛茸背呢?作者总结了10个变量: 优势,趋势和举措(图4-6) 💥作为普通打工人,读这本书有什么好处呢? ⭐️行业选择太重要了!行业是10个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古人说顺势而为,就跟坐上自动扶梯一样。这次疫情中行业差别尤为明显:身在航空旅游行业,远远不如在在线教育。当然这有运气成分,但我们平时就应该留意整体经济环境的动向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大格局:一旦意识到战略是你对抗全世界,看问题的角度就都不一样了。了解战略会议中的脆弱面,你可以跳出既定思维,评估公司价值和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早做打算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6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你不用那么疯狂地工作- 保持冷静告别焦虑

在推崇狼性和内卷的今天,这本豆瓣8.3分的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中文版《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仿佛一股清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家名叫Basecamp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小而精的”慢公司“:很早就盈利,不上市,只有50多个员工,遍布世界各地,大多数都远程工作。作者提出,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产品,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公司要以实用为导向,要用户(即员工)友好。 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冷静“,不加班,夏天每周只上4天班,不轻易开会,不设业务目标,不搞KPI,凡事都冷静几天再做。本书除去首尾,共有5大部分:抑制你的野心,捍卫你的时间,培养企业文化,剖析工作流程以及深入思考业务。 私以为这应该是让领导读的书,因为大多数企业文化都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要想在推崇狼性的公司特立独行说我一周只干40小时,根本不可行。对于打工人而言,最启发我思考的是第五部分”剖析工作流程“的一些做法,比如 🤔聚焦:项目做到一半,突然有新的好点子怎么办?推倒重来,加班赶截止日期吗?不,真正的好点子是值得等下一个sprint的 🤔设定并管理好老板的预期:我们真的需要做到100%或者120%吗?超过同行就可以了 🤔学会说不: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思考。特别喜欢书里说”No is specific. Yes is general“。来者不拒说明你不会做选择,说No需要给出理由,得真正衡量对方想法的价值,背后的思考是职场提升的一部分! 在这些具体的做法背后,关键是思维的转换:工作是做不完的,所以我们得更聪明地工作。我们都自嘲是社畜,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件事:无论我何种工作,职位高低,我的时间是宝贵的资源,是有价值的。分配资源我要深思熟虑。把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做到最好,远比没日没夜低效完成任务要有影响力的大。如何找到这20%?读公司财务报表,关注高层说话,找准风向,多跨团队多聊天。嗅觉和领悟力需要天分,更需要磨练和反思。这也是职场进阶的关键。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身为女性你需要知道的事儿

整个3月媒体都在歌颂女性的伟大,空洞而陈旧。女性一生扮演的角色错综复杂,哪里是几句广告能共情的。只有真正理解女性身份,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更稳更从容。分享一下帮助我认识自己的4本书 小说类: 1.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豆瓣9.2分。这几年我对小说热情减退,但这套成功地在前几章就抓住了我的心。它讲述了二战之后的那不勒斯城区,埃莱娜和莉拉长达50年的友情,各自的爱情和命运。她们都在破败的小镇出生,一个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大学生埃莱娜;另一个是极具读书天分却早早嫁人闯荡社会的天才女孩莉拉。她们像走在两条时近时远的铁轨上,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奋力突破现实,实现阶层的跃升。震撼我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作者无比细腻的笔触。原来女孩们敏感的内心,是能被写出来的。无论你的人生多不一样,你也一定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你是不是有过隐约的妒忌和小心隐藏的自卑?有过对容貌对爱情的焦虑?每个读了它的人都知道,它是小说但绝不是虚构。对我而言,这是一套追带我追溯童年,共情青年,预告未知人生的现实指南。这套小说也被搬上银幕,不喜书的朋友们可以转战电视剧 2.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边界》《过境》《荣誉》豆瓣8.6分。这套小说之前的笔记有介绍过。作者用一个个串联的小故事,忠实地记录并回答了现代知识女性对婚姻,家庭,事业和社会的观察。与那不勒斯四部曲相比,它更现代,但少了一份动人心魄。 社科类: 1.李银河的《女性主义》豆瓣9.1分。这是一本理解女性主义的教科书,全书毫无废话,徐徐展示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三次浪潮,女性主义流派,后女性主义和新女性主义。下次有人再跳出来抨击女权时,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请对方坐下,搞清楚啥是女权再说话 2.波伏娃的《第二性》豆瓣9.2分。谈论女性主义,一定绕不开这本书。作者用大量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历史学证明,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限制造成。“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之后才变成女人的”。波伏娃对女性生育的认知非常沉重,她强调“生育是女性受奴役的直接原因”。她说要女性要自我发展,有3种途径:1.到社会上工作,掌握自己的命运2.成为知识分子3.争取对社会进行改造,最终解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的冲突。有意思的是,前两点和那不勒斯四部曲里的两位主人公选择的道路不谋而合。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5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Notion玩转读书笔记|英语写作书推荐

最近Notion风靡全美,这款免费的(个人账户)任务管理App以简洁漂亮的界面,流畅的操作,多设备的实时同步,极大的灵活度,迅速俘获了众多喜欢自我管理的受众。好用到我退订了印象笔记,义无反顾地转投了它的怀抱。 很多人初看觉得它难上手,网上花里胡哨的教程也很多。实际它自带的模板就够用了,毕竟App是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最近正在读一本商务英语写作的工具书,用Notion做笔记的体验比印象笔记好用太多了!这篇就拿它来做个示范: 先上一下效果图(图3)可以转换多个视角管理读书计划。步骤如图4 1⃣️创建免费账户→ 选择Template→ Reading List 2⃣️ 此时出现自带的Media → 右上角New→ 使用系统自带读书模板 我稍微改了改,来适配工具书阅读(见图5)现在读的是《The Only Business Writing Book You'll Ever Need》 怎么读:读工具书的目的是获取或提升一项实用技能。你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读完。最重要的是先结合实际,明确你想解决的问题。然后看目录和前言。目录是架构,浏览一遍,大致就知道哪些章节能回答你的问题。而前言通常会写明阅读方法,列出本书周边的免费学习资料,千万别略过 1⃣️ 写下问题,比如“我想知道怎么写商务邮件给高管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理解写作语气的细微差别”“发重要邮件之前有没有写作checklist” 2⃣️ 记录本书架构,方便查找问题。这本书第一部分是英语商务写作的7大黄金定律:明确写作的目的;站在你的读者的角度写;开头要有力具体;力求简洁;不写废话不缺信息;用大白话,别写术语;相信第六感——感觉不对马上改。 这本书的黄金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各种实战范文和best practise。包含email,感谢信,网站文案,简历和求职信怎么写。 3⃣️摘抄和反思。读的时候我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读完之后再把高亮处和自己凌乱的想法记录在案。前后贯通后,有些初读时的问题会迎刃而解,未解问题可以继续发散。 这本商务英语工具书实用性很强,适合放在案头随时查阅。配合Notion做读书笔记,感觉条理度Max!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5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我不是药神》没有告诉你的黑幕

豆瓣8.7分🤩 它讲述的是吹哨人向美国药监局举报印度仿制药巨头兰伯西制药过程中伪造数据,把次品甚至假药销往全球的拉锯战。 全书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完全不输任何一部美剧。在纪实文学类目里,震撼程度比《坏血》更胜一筹,毕竟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不是药神》把仿制药带进大众的视野。我曾为其中小人物的挣扎和自救而感动,也为仿制药产业而叫好——品牌药因为前期研发费用太高而定价高昂。专利到期之后,仿制药作为其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成分和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不愧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现实真的这么美好吗?这本纪实报告揭露了惊心动魄的事实:公司需要在一个成本,速度和品质构成的三角框架内运作。成本降低,速度提升的代价是什么?制药步骤能省则省,数据造假,药片里有玻璃渣...本书随着吹哨人,律师,调查员,医务人员的视角曝光了兰伯西这家欺诈成性的印度仿制药公司。更可怕的是,这只是行业冰山一角。 丑闻曝光,按道理公司该以关门谢罪吧?比制药公司更让人惊骇的是美国药监局的不作为。我们和举报人萨库尔一样,目瞪口呆地发现这竟成了一场连绵数十年的拉锯战。站在消费者和美国药监局调查员对立面的,是强有力的印度仿制药高管,企业保护伞的印度监管机构,还有背负着政治和利润压力的美国药监局和国会。 这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丑闻过后,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兰伯西除了缴纳一笔罚款毫发无损。没有一个负责人被起诉。美国药监局的现场检查依然是走过场,全世界无数受此影响的生命毫无重量。或许你说,我只用品牌药就好了。但它折射的是更大的问题:当监管机构和利润挂钩,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美国药监局如此,疫情下的美国疾控中心如此,我们吞下的东西和说明书上的一样吗?即便低劣的仿制药不致命,效力不足的药物正在酝酿一场耐药性危机——病原体演化出抵御所有已知疗法的能力时,成了无法治愈的“噩梦细菌”,世界上每个患者就成了潜在受害者和传播者。病毒无国界,我们何能独善其身? 呜呼哀哉,这是无解的问题。但感谢这本书,让我们至少开始谈论这个问题。 ❤️关注我 一起读书思考吧❤️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为啥你的抖音/TikTok没效果?

最近受TikTok之邀,在教育行业峰会上分享了一下自己公司的抖音/TikTok策略。对于在脸书主导社交媒体的海外,TT作为一个新兴渠道,怎么做到有效投放呢?这篇我主要讲讲直效广告(Direct Response) 1. 搞清楚投放目标,即花钱买什么?看看你的营销漏斗,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受众互动(例如让用户加入拍同款),还是卖商品卖服务?大多情况下,直效广告主在意的都是最后一点 2. 目标受众:目前抖音targeting工具还比较稚嫩。虽然提供了年龄性别地区兴趣和相似粉丝推荐,但后两者的算法还远不够FB先进。所以如果你想投放给一个特别具体的persona,最好别报太大希望。我建议还是放宽筛选条件,让账户积累数据,让系统自我学习 3. 广告物料(creatives):抖音/TT之所以火,就是因为视频内容。对广告主来说,把其他平台的视频直接搬过来是极不明智的。我自己测试过把制作精良的IG广告放到TT,无论是视频观看时长,CTR,还是落地页交互数据都非常差。我推荐利用KOL创作原生态视频推广产品,然后上传广告系统推广。下面分享一些最佳做法。这些建议仅适用于直效广告,不适用于单纯想提升知名度和参与度的金主 1⃣️直视摄像头,对观众说话 2⃣️在视频前3秒内展示产品和关键信息 3⃣️内容要和产品有相关性 4⃣️视频要原生态。制作精良的商业广告通常不管用 5⃣️标题要精简 6⃣️告诉观众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下载app?去网站购买? 4. 衡量广告效果:TikTok目前的衡量工具非常不成熟。首先,广告主应该设置好pixel(如果你导流到网页端)和Mobile Measurement Parnter(MMP)。对于app广告主来说,可以利用MMP追踪app下载,app内购买等数据。当然和其他平台一样,因为iOS 14的隐私策略变更,效果衡量会变得越来越难。而对于导流到网页端的广告主来说,TikTok实在不友好——目前它只能追踪single session。简单来说,用户如果点了广告看了网页,退出;30分钟之后他再来网站购买了东西,TikTok是没有办法得到功劳的。归因模型在这里不好使。推荐有条件的广告主采取hold out测试做增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对于直效广告主来说,为什么你的抖音/TikTok广告没效果,可能不是它们没效果,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衡量它的效果。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不必神坛化Netflix文化

哪怕在企业文化普遍自由的硅谷,奈飞都是一股神秘清流:为何它总是付给员工远高于市场价的报酬?为何它的网剧创意无限/创新永无止境?为什么在奈飞你可以自由决定出差标准,普通员工也可以坐头等舱?为什么你做决策用不着老板批准?在这本书,Netflix公司创始人兼 CEO以生动的案例,和心理学管理学原理,回答了以上问题。奈飞文化就是一套违反常理的管理思想:自由与责任工作法。 乔布斯说人生要学会connect dots。这本书就是作者回顾公司历史,列出关键点。这些点前后相连,后者依附于前者,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奈飞。 本书逻辑流畅,结构如下: 1.自由与责任工作法的第一步:增加人才密度-> 增强坦诚度-> 逐步取消管控(休假报销等制度) 2.如何强化自由与责任:给业内的最高薪资;提高公司和员工,员工之间坦诚度,包括开放式办公,向员工公开公司财务状况,提前告诉员工公司可能采取的大决策(如裁员),领导同事间互相坦诚自己的错误;员工做决策时,无需领导审批 3.自由与责任工作法的具体措施:包括“员工留任测试”;搭建反馈机制(对谁有意见直接和对方讲);继续取消管控:员工做决策时,领导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如项目的前因后果,相关责任人),而不是拍板人 这套理念确实十分前卫,但我认为不必将其神坛化。几点思考: 1. 奈飞的管理理念,都建立于一个强大的根基:极高的人才密度。它很少招刚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顶几个人用的职场精英。如何招募他们?砸钱。奈飞开出高于Google/FB一倍的薪水抢人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何保证公司招的起?给其他平庸者一笔丰厚的遣散费,把他们裁掉。也难怪谈起奈飞企业文化,硅谷人常常两极分化:有人完全赞同这样的透明管理,认为能者纵横天下;有人觉得这样毫无工作安全感,天天担心丢饭碗。同事都争着证明自己,压力非常大。 2. 这套管理方案,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大规模推行,毕竟职场上庸才数量永远多于精英。别说引入国内了,在硅谷想在奈飞这种体量的公司实施,恐怕也是极难的。更何况这套理念适合所有公司吗?未必。奈飞属于创意产业,自由之风通常利大于弊。而对于注重运营的公司,例如汽车生产企业,你能想象让车间工人放飞自由吗? 总体而言,豆瓣8.2的这本书写的还是不错的,我们带着批判性眼光看就好。书中谈到了很多管理技巧,例如如何做有效反馈,进行高难度谈话,实用性都很高。 ❤️关注我一起读书成长吧❤️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纽约客都该读的小说《纽约客》

白先勇有种把小说写出电影感的魔力——这本《纽约客》收录了6篇短篇小说,篇篇都是平淡无奇的辞藻,讲着动人心魄的故事。 它们一刻不停地在脑中上映:《谪仙记》的李彤,《谪仙怨》的黄凤仪,在出国前都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女神千金,却最终在热闹冷酷的纽约落魄跌入凡间。从美国同学眼中的“中国皇帝的公主”到风尘女,她们的耀眼和泯灭折射着文化夹缝中艰难喘息的早期留美群体境遇。《夜曲》和《骨灰》是政治性很强的故事,这里暂且不表。 《Danny boy》和《Tea for two》讲的是同性恋群体的生活,我尤爱《Tea for two》。在我看来它是最纽约的故事。“我”和安弟,东尼和大卫,最纯粹的感情在安弟的地铁站台意外中,在纽约开始的大瘟疫(艾滋)的生离死别中被刻画地淋漓尽致。非常诧异白先勇是如何做到满而不溢还力透纸背,一查背景才知道这是白先勇和友人王国祥的真实写照。恍然大悟之余更觉震撼——这样灿烂的悲剧他写时该是多么心痛啊。Tea for two餐厅的兴盛到衰落,是人物故事的衬托,也是纽约司空见惯的更迭——这城市这么大,绚烂和落幕每天都在发生。 做纽约客3年。正如《谪仙记》所说,“淹没在这个成千万人的大城中,我觉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种独来独往,无人理会的自由”。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难以描述的孤独和对自己身份的遗忘。在纽约,冬日常常大雪。我爱华盛顿广场银装素裹宛若童话世界的时刻,也痛恨雪后大雨满地雪泥的日子。在纽约,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美好和丑恶总是瞬间爆发,生活的色调就像雪泥一样,白混了黑,就成了灰。 离开时不舍,发了一条朋友圈。对它的爱恨情仇,想必纽约客都懂。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你会成为直升机父母吗?

最近一张硅谷某大厂码农家长群截图疯狂流传,二三十岁成年人的家长,还在群里交流孩子是否升职加薪。虽然欣慰于空巢父母有交流之处,但不可避免感到一丝窒息。 正巧在读这本豆瓣评分8.2的《娇惯的心灵》,意外发现其实这并不只是中国/华裔特色,当代美国中产阶级中,直升机家长(时刻监事孩子的一举一动)也无处不在。 为什么“虎妈虎爸”频出?为什么家长孩子一同焦虑?为什么大学也失去初衷,把学生作为顾客迎合?为什么美国社会愈加分裂?这本书抽丝剥茧,回答了这一个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问题。 本书框架见图2。当代社会3大谬误见图3 这本书写的太棒了!分享一下自己对于直升机父母的思考: 我很庆幸自己生长于一个自由的家庭,我也拒绝❌成为直升机父母。太多孩子只有十来岁,就已经失去了同困境和不确定性讲和的能力。以下这些原因眼熟吗? 1. 他们很少在无家长看管的情况下于同伴外出玩耍。面对面的社会交流被屏幕取代,无异于身体健康。 2. 社交媒体下,女孩子更容易受伤害。男孩攻击性更多体现在身体上,女生的侵略性更多体现在“关系层面”上,在社交媒体笼罩下,女孩子无处可逃 3. 孩童天性来说是反脆弱的,但现在的孩子被家长的“过度保护”所攻克。家长的过度保护来自于同辈,学校和法律的压力。社会压力经常促使家长做最坏的打算。家长自己成长于一个真正危险的时代,却获得大量机会,他们的反脆弱本性得到锻炼发展。由于历史原因,美国父母仍然高度警惕孩童绑架案。 4. 对孩童来说,玩耍太重要了!回到1979年,幼儿园主要致力于社交互动和自主游戏,间或讲授一些艺术,阴影,数字和字母表的知识。老师在组织幼儿园课堂时,围绕着构建社会关系,进行的都是促进动手探索和想象类的游戏。到了2010年,由于“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法案,社会上下对考试的普遍强调,学前教育和幼儿园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推娃”盛行。自由玩耍最重要的一点是,它都是自愿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退出,游戏就会因此被打断。所以孩子们若要游戏进行下去,必须密切注意他人的需求和关注,他们必须要靠自己去解决有关公平与否的种种冲突,不能指望着成年人介入他们的冲突。而现在,随着自由玩耍的衰落,他们也就随之丧失了和风细雨打交道的能力。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做好Presentation第一步:跳出PPT思维

一提到做Presentation,很多人脑海中会蹦出如下关键词:要做PPT,我内向,又要背台词了等等。殊不知这些都是Presentation的典型认知误区。 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换,意味着你从此需要负责sell yourself and sell your ideas。演说就是sell idea的一个方式,也远远不是做PPT的意思。它背后的逻辑要求是:你怎么用手头资料搭建一个故事,怎么讲故事,怎样说服大家一起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本《HBR Guide to Persuasive Presentations》就是一本实用手册,强烈建议公司给新人入职培训的时候每人都发一本。 学生时代,我们见过太多读ppt的例子,太多次在这样的展示里昏昏欲睡。以至于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演说就是浪费演讲者和听众的时间,我可以一边听一边做作业。直到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年,读完这本书,尤其今年成功完成给CMO的三个演说,我才在一次次的修改磨炼中发现,过去自己的认知实在是幼稚可笑。做演说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一个:让你的听众理解你演讲的内容,明白你能如何帮助他们,并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加入你构建出来的愿景。 本书从以下六个方面搭建了演说框架:Audience,Message,Story,Media,Slides,Delivery和Impact。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几条黄金定律: 1⃣️了解你的听众: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痛点是什么,然后搭建故事,告诉他们我有办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只会关注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 2⃣️开场就要直击痛点。最开始的5分钟是观众精神最集中的时候。如果你有30分钟演讲的时间,就按照你只有5分钟来准备。你的故事主线: What, Why, How 必须在5分钟之内讲完。这点在和senior executive的会议中尤为重要。我的CMO甚至都不会让我讲完前5分钟。他们听到了故事主线之后,接下来就要自己主导讨论故事的细节。 3⃣️思考PPT的意义。PPT是辅助,不是一个好的演说的必要条件。通常来说,听众职位越高,你的PPT正文越短。真正需要投影出来的是故事的主线大标题(即What, Why, How),以及支持主线逻辑所需要的图表。其余的细节放在附录里就好。 4⃣️永远不要刻意背稿子!观众不是傻子,几分钟就听出来你是不是在背台词了。更糟糕的是,一旦忘词,你会阵脚大乱。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姑娘们别焦虑- 读《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

《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是一套小说,但更像一个长我十岁的姐姐在娓娓道来。她仿佛隐秘在纸张背后,只是忠实地倾听记录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女性观察到的一切:婚姻,家庭,事业,社会。 蕾切尔是个细腻的女作家,她懂我们当下的迷惑和焦虑,更懂得如何用一个个串联的小故事,借用别人之口告诉我们答案。阅读过程中,我们好像踏上解谜之路,透过她的眼睛,借助她的视野,以更宽阔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 这套书分为三本《边界》《过境》和《荣誉》。三本独立成册,册与册直接可以跳读。 ——————————————————— 以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边界》这本里我最喜欢的是这篇《母语》,因为实在太有同感。在英文环境下,我同大多数非母语者一样,无可避免地远离了思维和语言的复杂。这带给我一个很神奇的发现:我在说英语的时候更友善平和喜欢讲笑话。当我的ABC同事听到我用中文评论事物时,大呼“哇你好像变了一个人”。我曾经以为这是翻译,词汇量,文化的问题,但这本书告诉我,“这是适应的问题。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把同一首诗写两遍,一次用法语,一次用英语,似乎想用双语能力证明他能分裂成两个人。而语言的障碍,归根结底是不可逾越的。” 书里说,“学习多种语言有一种方法:在脑海里为每种语言建立一座城市,把它建得坚不可摧,这样不管他的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不管他离开多久,这座城市都永远矗立。” 我突然觉得十几年的英语学习给了我一个额外福利—— 我有机会为自己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并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我想象自己在中文与英文之城间自由穿越,在入口处刷身份卡,切换到一个不同的自我模式。这种《模拟人生》X《虚拟城市》的游戏感如此迷人。我可以在英文之城里打造一个纽约时尚街区,一个洛杉矶慵懒海滩,一个旧金山未来之城。我从高耸的建筑物游荡到嬉皮的海边,又遁入科幻感十足的飞碟。学习一种语言就可以获得一扇城门的钥匙啊。从此你有机会在平行时空塑造一个新的自己。一个新城市就是一个新生的机会,而你拥有上帝视角,你可以不停地调整,打磨,把自己捏成想要的样子。这可真是有趣!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2021营销人必读书单

美国没有春节,但今年正好是个长周末,我们也算是能普天同庆。正好也让我从工作中抽离片刻,有机会来思考新年规划。这篇笔记主要想谈谈工作规划——市场营销。 首先打破一下刻板印象,很多人都觉得营销没有门槛,总把它和发小广告,抖音带货等画上等号。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做实习,到来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留美跟无数美国人竞争工作,到在职场上争取资源,回头connecting the dots时我越来越觉得,营销作为艺术与科学交叉点的代表,要把它做好真的很难。不过它更不是玄学,搭建好底层逻辑,并在工作中下意识地应用,营销人才是可塑的。最近和老板同事聊天,整理了一份书单分享给大家: 1⃣️品牌意识: 《定位》:经典教科书永不过时。读这样的书,重要的不是背知识点,而是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花哨的营销玩法冲昏头脑。热血沸腾前永远后退一步,想想目标受众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品牌洗脑》可读性很强,作者讲述了众多有趣的品牌故事。建议大家先读《定位》再读它,用前者原理,冷静地解析案例。 2⃣️数字营销。随着脸书谷歌抖音等广告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这行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Hacking Growth》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从企业角度梳理了如何以低成本获取并留存用户 强推《The Rise of the Platform Marketer》它系统介绍了广告平台如何运转,如何管理受众,优化媒介,设计测试等等。我老板给大家都买了一本。 这个领域日新月异,书籍很容易过时,建议大家关注几个网站: -WordStream, Hubspot, Kenshoo Blog, NeilPatel -各大广告平台的business blog -实用的课和证书(适合没啥实战经验的小白,找工作的时候有点优势):Google Ads certification, Facebook Blueprint Certification 3⃣️商业思维: 之前的笔记有讲过前两本,这是我今年重点关注领域,会继续更新书单 《创新者的窘境》《信号与噪声》《跨越鸿沟》 4⃣️沟通力领导力:同样重点关注。之前的笔记有讲前两本,之后会持续更新 《HBR Guide to Persuasive Presentations》《Simply Said》《The making of a manager》 《金字塔原理》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5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4本小众词汇书评测- 背单词也可以很轻松

之前的笔记我有说背单词的正确方式不是从A背到Z,因为英语单词有自己的逻辑内核和形成背景。掌握逻辑(词根词缀词源等)+了解其应用场景=牢记该单词和它的前世今生。这样转换思路,背单词才能高效轻松规模化。 案头有4本书常常拿来翻阅,和市面上某东方某宝书相比,它们相对小众但绝对是宝藏。 - 《Word Power Made Easy》豆瓣9.4分 像英文版《说文解字》。分为14个主题,包括如何谈论人的性格,看医生,谈科学,甚至包括如何侮辱敌人。每个主题下都列出数个常用单词,和其组成逻辑,演变过程,使用说明还有自测题。对答案的感觉很棒! 适合人群:英语4-6级以上 实用度:5/5 难度3/5 - 《Business Vocabulary in Use》剑桥大学出版社的,非常教科书风格。最近这套书在某书挺火,除了商务英语,还有词组习语等。我用的是商英高阶版,买纸质书还赠送了电子书。这本分为59章,涵盖人力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场景。每个场景介绍常用词语和练习题。虽然是高阶,我感觉难度一般,可能更6级或者备考商务英语资格的同学。 适用人群:商务英语初/中级 实用度:4/5 难度3/5 - 《Valley Speak》这本书知道的人极少,但太有趣!它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硅谷职场的黑话习语,非常适合科技企业打工人和对硅谷职场感兴趣的朋友们。涵盖创新,投资,营销,产品,企业文化等话题,对每个黑话都有对其前世今生的详细解释,例句以及新闻报道引用。哪怕你是领域小白都能读懂。读完之后你再也不用查科技新闻的生词了! 适用人群:任何想了解硅谷黑话的人 实用度5/5 难度2/5 - 《The Vocabulary Builder Workbook》Magoosh出的。Magoosh当年救我于GRE的水深火热之中。Magoosh出品必属精品,这本书也不例外。它在美国豆瓣的评分是4.1/5,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它分为200课,每课都是一个有趣的归类,包括“来自印度的词”,“经常用错的词组”,“和动物有关的词”等等。每课详解3个单词的前世今生,略讲4个单词,配有习题和答案以供自测。我自己特别喜欢它,但缺点是词汇比较高级,可能比较难记。 适用人群:托福以上 实用度4/5 难度5/5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9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上一篇笔记讲到了《这就是OKR》,我很开心在看完它之后紧接着看了这本《Radical Focus》,中文版叫做《OKR工作法:谷歌、领英等顶级公司的高绩效秘籍》。英文原版非常薄,用词也比较平易近人,英语好的读者大概可以4小时能读完。觉得《这就是OKR》太枯燥的朋友们也可以先看这本书,因为它非常生动可读性非常高。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创业故事(寓言),第二部分是方法论精华所在,实战派可以直接阅读后半部分。 这本书是对《这就是OKR》一书的很好的实践补充。我尤其喜欢象限表格:我不仅用它来做每周工作计划,也把它作为个人计划的框架。中文框架如下: 1️⃣本周优先项目:只列出3-4件最重要的事情,P代表优先级别 2️⃣OKR信心指数:每周监测信心指数变化,重要的是找出是什么导致了变化 3️⃣未来四周计划:思考哪些项目需要其他团队成员的支持,这样可以提前布局 4️⃣状态指标:挑出几个影响目标达成的外界因素,并用色彩标记。例如绿色=正常,黄色=有一定风险,红色=失败预警。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迅速讨论并拿出应对方案,以确保OKR不受影响 🌰举个例子:新年做计划,假设目标是在2021年第一季度提高英语水平,那本周表格可以这样 (见图4)🌰 1️⃣本周优先项目: P1: 制定第一季度学习计划 P1: 泛读《彭博商业周刊》,《经济学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各两片,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杂志 P1: 7点半起床,开始塑造早起习惯 2️⃣OKR信心指数 目标:2021第一季度提高英语水平 - KR:每周泛读5篇外刊文章(5/10) - KR:每天跟读一篇BEP对话 (10/10) - KR:每天跟读10分钟老友记原文(9/10) - KR:BEP英语听写准确率80%(7/10) - KR:托福模拟口语分提高5分 3️⃣未来四周计划 - 找到口语搭档 - 寻找并订阅稳定的外刊资源 - 寻找并加入英语跟读小组 4️⃣状态指标 - 英语跟读小组学习氛围 (红色) - 外刊送达情况(黄色) 不管你是打工人,老板还是学生,你都是自己时间的主人。对我而言,这样的框架帮我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效率。毕竟找准重点有效追踪,才能用20%的精力,达到80%的效果。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为啥你需要学点人类学社会学

这本2020年畅销书在豆瓣争议很大。8.5分,评论却两极分化。粗看除去水军,学界人士基本给了低分,圈外人多说启迪人生。这本书用对话录的方式,提出用个人的经验问题化审视社会问题,即从自己和身边人的经验切入,联系事件大背景,形成一种“盘根式“的思考。 我给三星,这本书只能算个社会学人类学的引子。我自认是脱离了学界的圈外读者:本科在某以社会学人类学闻名的高校选修了这两门课。毕业多年早已忘记理论,但难忘接触它们时的眼界大开。每个人都该学点社会学人类学!它们让我变得谦逊,觉得自己渺小,从而不轻易评判他人和文化。对这本书,我也尽量保持一种自洽的距离感,给出一点自己的评论: 👍喜欢人类学和乡绅精神的应用,例如 1⃣️建立大局观:年轻人应该培养自己对周围小世界的叙述能力。讲清楚自己身边的事情,比如学校/公司的体系是怎么运转的,基本的权力结构,每个人的动机。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这样的能力有很强的的实际意义—— 工作上太多人缺乏对公司运作机制的理解,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穷忙 只会越忙越穷 2⃣️公知和乡绅的区别:作者说的乡绅,是从实在的人口群体引申而来的概念——是一种气质和思考方法。公知喜欢做批判者,而乡绅是温和的,不做普世性评判。他从小世界看东西,对体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比如“我知道农民一定要生男孩子是不对的,但不能否定他们的感觉,所以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安排,哪一块能动,哪一块只能靠时间解决。”在我看来,乡绅群体多了一层接地气的道德感,对真相的理解和敬畏,是带有人类学气质的观察者。现在生活中充斥了键盘侠公知,指望年轻人形成乡绅意识太难了!这是普世问题。最近在看Netflix新剧《假装我们在城市》,图4⃣️图5⃣️与这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谈话作为载体,人类学作为中介,乡绅作为思想资源,自我作为方法”是本书框架。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对人类学和乡绅资源的深度解读。例如 1⃣️可能囿于对话录形式,本书缺少实证。项飚一直强调的乡绅精神,只讲到了舅舅,没有用它解释自己的研究实例,没有深入谈它在田野调查的实施,过虚了 2⃣️缺乏框架。话题包括全球化等宏大议题,深度堪忧。看起来金句频出,却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头,很难搭建思想图景。对比鲜明的是,同样是对话形式,《假装我们在城市》组织的就有条理多了,下次单独开一篇聊聊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4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适当“不懂装懂”- 聊聊如何扩大职场领导力

先推荐一本书《能力陷阱》。 在纽约读商科时,我应该算是班里工作资历最浅的那一批。商科总有很多小组作业。刚开始选领导时,我总不敢担起大梁。直到一个美国土著对我说,我觉得你完全够格带小组作业,别怕,你得按照这儿的游戏法则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第一次听到我是震惊的。从小被教育『不能不懂装懂』怎么还错了?工作之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的真谛,也是这本《能力陷阱》开篇就提出的『一般情况下的学习顺序是『先思考后行动』,但在一个人的改变过程中,学习顺序其实是相反的。换句话说,我们要先在行为上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而后才会像领导者一样去思考』 先说明一点:拥有领导力和成为管理者不一样。一个优秀的独立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可以领导项目影响同级影响老板。一个管理者也不一定是个好的领导者。别先自我否定“我不是管理岗我没法领导”。 在上一份工作中,我就陷入了这样的能力陷阱。我自封于舒适圈而忽视了书中所说:『一段时间之后,别人对他们的期望会发生改变』。所以当我拿着完成的绩效OKR找老板要求升职时,他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你完成的绩效是你该做的。升职看的是你有没有做高一级的工作』 醍醐灌顶。从此我明确了成长轨迹目标:一个合格的单打独斗的IC -> 一个有领导力的IC -> 一个管理者。我的策略如下:1.找到自己立足点。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成为某个名词的go-to person。正如营销学原理所强调的定位一样:一提到可口可乐,大家就联想到“分享快乐”。我要找到自己的广告词2.扎根后乘胜追击,找到新的支点。以前的项目怎么办呢?做好文档记录,总结出一套执行模板,指导并交与比自己级别低一些的人去做。这里提一句,刚开始“主人”心理作祟,我会不放心别人的工作质量,总想着亲自检查一遍,然后限于细枝末节而心力交瘁。实际上这还是来自『能力陷阱』的吸引。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关注日常琐事,既让低级别的同事觉得你管的太细又让老板觉得你没有大局观。 那如何找到新的支点呢?这就需要平时工作多观察多听多聊天,保持对公司大局灵敏的嗅觉。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寻求老板意见“我觉得某项目很有意思,我可以贡献某些技能,你觉得呢?” 总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半被挑战的状态,才能拥有扩大影响力的平台。别怕自己不够格,不做才不够格,也永远不会够格。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外国人读中国诗词的19+种方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学英语这么久,从来都没想象过外国人会怎样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更没想到王维这首小诗在西方已经有这么多翻译!这本书带给我全新的阅读体验- 仿佛大作家艾略特·温伯格带着我坐在评委席,看英语西语法语翻译家轮番上台走秀。辛辣的点评让人捧腹之余,大开眼界! 这本书非常薄,一下午就可以读完。温伯格字字珠玑,逐一检验了19+种译本(绝大多数是英文译本)。私以为它是体会文化差异极佳的切入点。分享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1. 王维诗里没有出现”我“这个字。我国古诗词里很少出现”我“。温伯格说,这是”通过消除诗人的独立意识,读者的体验既普通而广大,又即刻而直观。“我深以为然,若是我翻译,我一定会选择被动语态。文化使然——我们更喜欢整体和谐,诗里的山人语日光苔藓都自成一统,我们追求的是”“无我之境”。对比鲜明的是,有不少英文译者强行加入”我“甚至”我们“。例如罗宾森版本"Hills empty, no one to be seen; We hear only voices echoed"。温伯格嘲讽为”(罗宾森)让他们成群结队,如同一场家庭郊游“。我觉得这也是西方文化个人主义的体现,”我“的存在感就这么强 2. 译者都会无可避免地陷入某种偏见。第22则翻译第四句为“and lights the green hanging moss”。译者觉得苔藓生长在树干高处,却没有料到自己想的是西班牙苔藓,中国的苔藓并不是这样的品种。翻译真的太难了!每个人对物理世界的不同理解都会成为信息噪音。 3. 翻译永远取决于最小的字词。王维描述的落日之“光”,还有佛家的“灵悟”之深意。可惜大多数译者并不知道这点。否则,“复照青苔上”的“上”,在选择on,over, upon, above时恐怕该三思吧 其实不考虑翻译问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王维。温伯格作为外国人,点评其他外国人对这首诗的翻译后,他的点评又被翻译成中文。想来实在有趣,很难计算这里的思想经历了多少手交换。在我看来,这本书很像是王维《鹿柴》的N种变奏,以及对温伯格点评的X种理解。温伯格并没有翻译这首诗,大概他深知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重写。其实写成什么样也没事,“重要的是它启发人们的思索,间或激发出另一种语言的写作”。还是得向王维致敬,从小学读到成年,伟大的诗作永远经得起变形,时隔千年依然生气勃勃。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用大格局看小项目- 读《这就是OKR》

最近做工作计划的时候读了一本Measure what matters 中文版叫做《这就是OKR》,也是谷歌亚马逊等硅谷大公司实现爆炸性增长的工作法。图3是自己画的思维导图(读的是英文版)。是非常地道的学习商务英语的材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精读甚至背诵精彩段落。 本书解释了1)OKR=Objective和Key and Results,即目标和关键结果的设定2)如何运用OKR运营企业。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即四大利器FOCUS聚焦ALIGN协同,TRACK追踪,STRETCH延展。最后附录有实操工具清单,实战派可以直接用。 这本书对非管理岗的小白尤其有用,不论手中项目是大是小,你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分析,拥有老板视角。阅读这种方法论书籍,多用才是王道。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于该框架的思考: 1. 聚焦:即公司主要目标和大愿景是啥?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你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与这个答案息息相关。找到焦点的方式有很多,若你在上市公司,每次财报会议,华尔街分析师报告,公司/部门全员大会都会提业务重点。不要觉得你只是螺丝钉,这些高高在上的战略和你没关系。大方向对了,你的工作才可能对。 2. 协同:在现代组织里,跨部门的合作必不可少,建立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是扩大自己工作版图通往晋升的必经之路。这是非管理岗的新人一般比较难找到机会做的部分。我自己的经验是:每到一个新环境,我都会让老板列出一份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名单,主动去聊。对于重要的部门对接人,我都会约每周一次的一对一会议。经常跨组沟通,才能补全组织版图,找到向上影响的机会。 3. 追踪:追踪项目进度。项目管理有很多框架,这里不赘述,难的是如何将你的项目和公司主要目标连接起来,即建立全局观。搞清楚自己项目处于什么样的战略位置,影响力impact和对别的团队的依存性dependence有几何。怎么追踪跨部门的项目进度呢?我自己的方法:开始新项目之前,我都会做一份详尽的计划书(列出时间线和里程碑)和进度追踪表。它们是体现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以及日后遇到问题如何甩锅的重要依据。 4. 延展:即设定一个更难实现的目标,挑战不可能。很多硅谷大公司没有太多利润压力,对延展性目标的忍耐度更高。我个人觉得设置这种目标要极其小心,搞清楚整个公司是不是有这样的文化,并管理好老板们的期望(永远都要under promise & over deliver)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人人都有隐秘的角落— 读《地下室手记》

相比于《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本《地下室手记》知名度似乎没那么高。这并不奇怪-这本小说文风诡谲,不是一眼就喜欢的风格。开篇就是“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读者大多都会吓一跳:”我怕不是遇上了个疯作家吧!” 可看在它豆瓣9.5分的份上硬着头皮读吧,看看它怎么就被认为是陀氏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让诺奖得主纪德都说:”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地下室》和《雨雪霏霏》。第一部分是“我”的自剖碎碎念,思想深度堪比哲学论文。提出问题如:当人们只知道二二得四的时候,这时候还有什么自己的意志可言呢?即使没有我的意志参与,二二也是得四,所谓自己的意志难道就是这样吗?第二部分是“我”用故事-和中学同学的聚会,和妓女丽莎的纠葛,论证第一部分的理论。 这本书是值得读十遍的。坚持读下去这才知道什么叫“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本书的“我”是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思维高度发达,和外界关系紧张。在我的世界里灰色地带极其狭小,我在绝对的明亮和黑暗来回反弹。当然大多数人都不会极端,可谁没有自己的地下室呢?本书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把你内心最隐秘的角落细腻地写了出来,真实到你害怕再往下看几句,就会突然发现地下室人其实就是你自己。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牙疼的乐趣。别以为人都会拒绝真正的苦难。“痛苦——要知道,这是产生意识的唯一原因。”谁没有利用过自己的痛苦呢?小时候生病身体受苦,内心其实挺享受父母的忧心老师的关注。尤其在你逐渐习惯了苦难,苦难本身的痛苦就变淡了,正如呻吟的牙疼病人“在所有这些仪式和耻辱中,他感到一种极大的快感。”牙疼的呻吟,在我看来更像是你躲在阴暗地下室,希望别人能看到的你正在经历的苦难的象征吧。 读这本书的心态是微妙的。有一种释然: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阴暗面。有一种幸灾乐祸:看来有很多人比我还阴暗。还有一种惭愧:原来人就是这样阴暗的。还有一种摇摆:应该选择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 当你想一探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不妨跟着陀氏登上这样病态-罪恶-淬炼出真善美的过山车吧。毕竟尼采读了它也说: 他(陀氏)是唯一有教于我的心理学家。内心有暗角并不可耻,认识不到自己的黑暗面才可叹。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硅谷的好老板都啥样?

每个人对好老板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甩手掌柜式老板,自己乐得自由;有人喜欢手把手带人的老板,能让自己迅速成长。无论你正在向管理者角色努力,或是已经是老板,你都可能因为众口难调而压力爆棚。这本豆瓣评分8.5,《华盛顿邮报》年度十大领导力丛书的《绝对坦率:一种新的管理哲学》是本非常优秀的自检读物。这本书的作者Kim Scott,在Google,Facebook等众多硅谷企业领导过团队,是雪莉桑德伯格的手下干将。桑德伯格影响了她很多,也帮助她成了一个经典的硅谷好老板。 什么是一个好的管理者?Kim总结说,他/她应该是你的合作伙伴,一个冲锋陷阵,善于聆听,懂得适时闭嘴的合作伙伴(hands-on, ears on, mouth off)。他/她至少应该懂得向下管理,最好能向上管理。前者决定了短期你和团队的其他小伙伴能不能干好工作,在大部门能否立足;后者决定了长期你在公司的成长空间。她提出,一个好老板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定义:在个体层面上关心你,同时不断地直接挑战你。于是管理者大致能被分在四个象限: 😍关心你也会直接挑战你。即“彻底坦率”。如果你的老板在这个象限,恭喜你! 😩不断挑战你但并不真正关心你,叫做“恶意侵犯” 😓不挑战你也不关心你,叫做“虚情假意” 😑关心你但不挑战你, 叫做“过分同情” 硅谷大概拥有孕育好老板的土壤,在这本书里我也确实看到了好几任“彻底坦率”的老板的影子。和他们的工作回忆总是美好得如同冬日暖阳。当时没有系统的概念,只感觉平时细节他们拿捏得让人舒服。读这本书才发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其实全都是书里的加黑加粗注意点。比如和他们的1:1会议,第一次的主题从来都不是工作内容,而是分享自己的故事。基础建立之后,他们才会不断直接挑战你,温柔地把你推离舒适区的同时也是你坚定的后盾。 这些细节折射着公司文化。我很喜欢的一句话“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lunch”。找工作选offer的时候,很多人会问:我该选一个公司文化好的呢,还是选一个文化一般但老板很好的职位呢?乍一听好像没啥问题,但仔细想想这个前提很奇怪:为什么会存在文化差但老板好的工作?如果“好老板”能在糟糕的公司文化里泰然自诺,他真的是你在面试时聊了几小时就看出来的好老板吗?对我而言,公司文化和老板类型永远是衡量一份工作的首要条件。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发布了笔记 3年前

硅谷大佬都读啥?影响乔布斯的创新书

豆瓣评分8.5,被硅谷大佬们包括乔布斯奉为经典,我的老板们无一例外全读过...它就是《创新者的窘境》 它也是最启发我的商业思维书籍之一。多少次停下来确认这本书的出版日期:97年出第一版,今天看居然毫不过时。克里斯坦森教授不愧是颠覆性创新的奠基人,在这本书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大公司会失败”。他的理论能帮助思考为什么通用造不出特斯拉,IBM造不出Mac,微信孵化于广州研发部而不是深圳大本营等等问题。 本书解析了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不同。大公司普遍能在前者做得很好,即已有产品性能的持续改善,而失败于0-1的颠覆性创新上。这并不是因为大公司没有创新技术——它们通常站在行业技术的前沿— 而是因为良好管理完善的价值网,让它们往往最好的时候做出最坏的战略决策。 我总结了七条定律: 1️⃣技术供给的速度往往和市场需求不同步。例如,二十年前消费者并不想要电动车 2️⃣大公司内部资源根据价值网配置,往往取决于当前的消费者和投资者。20年前传统车企的工程师早就意识到了电动车的前景,但无奈当时消费者不需要,领导也因此不会给予充足的资源 3️⃣当新技术产生时,应该为它找到新的市场,而不是说服已有市场接受它。颠覆性创新不是技术的挑战,而是营销的挑战。作为一个营销人我要推荐一本回答该挑战的书《跨越鸿沟》,搭配这本绝了! 4️⃣老板们总以为自己能支持创新,但实际没有办法挑战公司已成的价值网。大多数情况下价值网是从上而下形成的。正如我老板所说:The best CEO bets. 5️⃣我们无法对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向上级要资源时,管理良好的大公司通常要你提供详实的市场调研分析估算利润价值。但这在颠覆式创新情景下并不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就算你提供了分析,也一定是错的。 6️⃣公司应当明确区分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7️⃣创新小公司筑起了高准入门槛:不高在技术本身,高在他们做的东西很久都不会有意义。 你或许会觉得它对打工人帮助不大,其实不然。从此你会知道公司价值网这把双刃剑,会更好衡量公司各业务成功的可能性,会站在商业思维的高度看职业发展。下一次当你遇到这样的职业决策——是选择一个大公司的创新业务(例如Uber的无人驾驶)还是初创无人驾驶公司的offer?假设你在大公司发现了颠覆性技术的前景,是坚持向老板要资源还是另起炉灶呢?你都应该有更清晰的答案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4
史上最差购物体验没有之一🙃 1)说地址不完整被退回 2)又等了一个星期好不容易收到了结果少了好多东西 3)收到的东西质量真的一言难尽 咦朋友们,daiso不香吗?!

[已过期] Slashare 官网大促,好价入居家好物,节日专区上新

全场8.5折 封面拖鞋仅$3

1047 1989 551

发布了笔记 5年前

发现了Costco的大龙虾钳!

在San Jose的Costco发现了四磅多的龙虾钳 它活着的时候大概可以吃掉半个我

笔记图片
笔记图片

扫码下载APP